发布时间:2015-05-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5月1日,甘肃省教育网刊文《甘肃拓宽职校生成长通道今年试行职校生读研》称:“从今年起,甘肃省将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实行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4+2+1’研究生模式,逐步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升学渠道。”
此项制度改革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教育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主动调整;其二,以职业教育同样能得到高学位的承诺,鼓励更多学生报考高职,表现出促进职业教育的浓厚意向和期许。
职业教育对国家和民族之重,早已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但以取得更高学位为鼓励杠杆,则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不仅有可能种下龙种收获跳蚤,还可能使高职沦为独立学院的陈旧翻版。独立学院将众多学子挂在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处境,早已饱受诟病。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考察,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和激励办法应该放在哪里,答案或许更加清晰。
现代大学多发轫于欧洲,绝大多数世俗性大学,当时就是一群有相同技能学习需求的人采取AA制方式,租到房屋,贴出广告招聘师傅,获得手艺,类似于现在的短期职业培训班。可见,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为了掌握为生技能,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及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多,才逐渐朝专业化方向拓展。即便现今的大学与当初有了很大不同,人们衡量大学的优劣,依然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基本标准,而优秀人才当然离不开其从事的职业种类及能力,这对个人来说就是为生技能。
职业本无优劣,都是为生方式,但中国人尤其看重职业种类,以高端低端评定,但目前年轻人进入传统意义上的高端越来越困难。问题是,除了传统意义的高端外,是否还有其他高端?
笔者有位朋友办服装培训学校,上世纪末就有本科毕业生去他那里学习裁剪技术,如今这批人早已成了可以自由移民的“资产阶级”,他们懂英语,有在高校训练过的素养,不少人在巴黎、东京、纽约等地做着红红火火的事业。还如在北京的洗衣行业,根据个人所掌握的技术之全面性和水平、熟练程度,薪资差别高达4倍左右,每多一门如干洗、水洗、缝纫、皮货处理等相关技能,就能增长15%—20%的薪资。一名高级技工薪水等同于大学教授的工资,即10000—12000元的水准。其实这种情况合情合理,都是业界高端,就该有差不多的待遇。这种情况使晋升职称和职务无望的年轻博士们望洋兴叹,他们身体和技能上不去,脸面下不去,就这样尴尬地挂在半空中。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专业化,是世界性现象。道理很简单,谁花钱都买干活的,市场需要才是试金石。给高职生提供本科、硕士的深造机会虽然可以鼓励更多人进入职业院校,但这种举措的立足点是中国人轻视职业教育和畸形的择业观、价值观。教育部门对学生更长远的服务,是为其创造更广阔的实习空间、更丰富多样的职业技能大赛、到发达地区的实习机会,等等,提高其技能,开阔其眼界,捕捉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增加其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文明礼貌技艺多样精湛的劳动者是职场娇子,这个结论想必是共识性的。(作者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授 作者:卫金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