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本在心;以厚为道,道在行
厚溥官网 景宁人力

厚溥·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点击查看申报指南

企业邮箱 中文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HOME > 新闻中心 > 内部周刊
  • 武汉厚溥企业
  • Wuhan HOPU

透视2014高职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份高职改革发展的集体记忆

  透视2014高职质量年度报告


  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自2012年首发以来,每年从学生发展、学校工作、政府引导、服务地方四个维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客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和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改革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和职教改革发展的牵引力量,近一年来在上述四个方面表现如何?编写组通过对全国1139所高职院校公开发布的质量年报进行汇总分析,结合约9万份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形成了今年的质量年度报告。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这样评价报告:“从价值层面讲,报告记录了高职的改革和发展,那就是实践、探索、理论提升。从文化层面讲,报告记录了高职改革发展的集体记忆。这份集体记忆,记录了奋斗历程,创造了共同经验,也反思了相似失误。”


  维度一:学生发展

  “计分卡”指标持续增长 课程评价高于新建本科


  在去年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培养质量“计分卡”,设计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月收入、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等5项关键指标,以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今年的报告继续沿用了这一设计,对指标持续跟踪。


  麦可思调查发现,2013年“计分卡”的5项指标,相对于前两年有4项呈现增长态势,只有专业相关度一项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0.5个百分点。月收入持续增长,“跑赢”通货膨胀,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比2012届增长7.7%。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两年前的2.2%提高了50%。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64%,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上升,2013届的满意度为85%,比2012届上升2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1届-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计分卡”


 

  除“计分卡”外,麦可思还对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在校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服务、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等。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提升。对于师生交流程度的评价,毕业生选择“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29%,明显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19%)。对核心课程有效性的评价,高职毕业生也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为80%,满足度为65%,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这两项指标分别为78%和64%。价值观提升方面,有9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价值观得到提升,呈现较稳定状态。社团活动参与度是所调查各项指标中唯一出现下滑的,2013届毕业生社团总体参与度为70%,比2012届下降5个百分点,比2011届下降6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值得高职院校关注。(见图1)


图1 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各类满意度

   


  麦可思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三年后收入翻了一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六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呈现出较为强劲的职业发展能力。(见图2)


图2 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及三年后的月收入(单位:元)

  


  今年的报告,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进行了区分,分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两类。机会型创业指为了抓住和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创业,生存型创业指创业者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进行的创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自主创业的,机会型创业的比例占到85%左右,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左右,这说明创业主流是机会型创业,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进入自主创业群体的比例大幅增加,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占2.2%,三年后的比例为6.0%。


  维度二:学校工作

  “资源表”数据整体改善 治理能力成为改革重点


  “资源表”是今年报告新推出的、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宏观管理工具,核心内容包括生师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等。与过去一年的数据相对照,可看到这5项教学资源指标都有提升,但不同区域间存在不平衡。


  生师比是评价学校教师充足程度和教师工作负担的重要指标。2013年,高职院校每位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由上一年的16.21下降到15.99,呈下降趋势,达到了16∶1的优秀标准。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宁夏、广东等地生师比超过18∶1,贵州、安徽、甘肃、四川超过17∶1。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是衡量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2013年,这一指标由上一年的50.9%提高到57.2%,但离70%的优秀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其中,江苏、浙江等地超过70%,云南、内蒙古、山西、甘肃、广东等地低于50%。


  2013年,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比上一年均有增加,全面超越教育部2004年文件中提出的优秀标准。其中,艺术类院校增长幅度最大(16%),增长1170元;理工类院校绝对值最高,达10411元;财经类院校最低,但也达到6372元。这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改善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指标的评价标准未能根据发展水平及时动态调整。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反映的是学生参加校内实习实训教学的状况。报告显示,这一指标由上一年度的214学时增至230学时。中西部院校增幅达10%,是东部地区增幅的两倍,中西部与东部的院校差距逐步缩小。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反映的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场所和设备等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2013年,高职院校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为70天,其中中西部地区为77天,东部地区为63天。按照在校学习三年时间测算,基本做到了“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报告显示,治理能力建设成为2013年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新重点。一些院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抓手,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界定校内组织机构的权责,成为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先行者。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为代表的一批院校,主动吸收各方力量参与办学决策与管理,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发挥理事会对学院重大事项的咨询审议作用;探索成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实践者。


  报告还显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广度持续增加,呈现出合作单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


  维度三:政府引导

  财政专项杠杆作用显著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亮眼


  报告显示,政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骨干校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中,财政专项的杠杆作用日渐显著。


  例如,在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验收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把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评价重点,注重过程管理和监控,加强绩效考核,提升了学校的执行力。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央财政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计34.28亿元,惠及全日制在校学生近90万人。验收时,教育和财政部门严格把关,1个省、54所院校、74个专业因绩效不明显而暂缓通过验收,被亮“红牌”,成为2013年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的亮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26.9亿元,引导地方财政投入16.3亿元,学校自筹7.7亿元,激发了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围绕重点支持发展产业领域和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2013年新立项建设11个资源库,资源库总数达到39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强化了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引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管,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形成了国家、省区、学校三级教师素质提高体系。


  2013年,地方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多、有亮点。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了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据统计,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陕西、新疆、兵团等15个地区专门出台了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有了突破。山东省出台45项政策文件,建立28项制度,出台9项税收优惠政策,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各地普遍重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纷纷出台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或规划,加大投入,建立基地,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多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财政对高职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收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达到54%。但须引起重视的是,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公共财政对普通本科的保障力度明显高于高职院校。


  维度四:服务地方

  专业产业对接特点突出 校地合作共赢伴生发展


  报告显示,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区域发展,一批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正在形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服务产业的能力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合作平台,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根据区域差异提供不同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特点。东部地区院校积极服务区域转型发展,中部地区院校主动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西部地区院校不仅已经成为当地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开始发挥区域文化传承中心的作用。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2013届高职毕业生本地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67%。


  此外,高职院校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深化校地合作也取得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校地合作共赢、伴生发展的多种模式,技术服务与产学研一体化能力稳步提升。(记者 翟帆)


【访谈】

以第三方视角看高职发展


  采访人:本报记者 翟帆

  受访人:《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主编之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记者:今年是高职质量年度报告编写发布的第三年,作为报告的主要编写者,您能否描述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特点?


  马树超:在7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把今年报告的特点概括为“一稳定、二出新、三突出”。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编写者的初衷。


  “一稳定”就是反映学生发展指标的体系保持稳定。今年我们继续采用了2013年推出的“计分卡”,通过稳定的指标来反映问题。


  “二出新”,一是我们用了新的质量管理工具。今年的报告推出了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源表”。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水平在提高。二是积极回应新的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的报告也体现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的趋势,体现了管、办、评相互分离的需要。


  “三突出”,一是突出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职改革与发展、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突出了一些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所形成的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三是突出了第三方视角,力求直陈事实不修饰,言之有物不夸张。


  记者:能否给我们的读者列举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亮点?


  马树超:今年的报告,我觉得至少有十个亮点。第一个是在“教学资源”这一节,阐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时,用了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两所学校的例子,他们的做法和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前会见代表时提出的要求相一致。第二个是在“专业结构调整”这一节,写了一些高职院校率先改革、率先探索的做法,说明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五个对接”是有实践基础的。第三个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节,全国1139所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的高职院校,据我们统计,合作企业数量达15.6万家,应该说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已经打通了,这里我们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案例。第四个是“信息化建设”这一节,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到提高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新阶段。第五个是在“国际化办学”这一节,一批高职院校率先探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的成效非常显著。第六个是在“院校治理”这一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创新混合所有制教学实体,例如南通航运职业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等联合共建股份制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开展航海中高端技术培训取得显著成效。第七个是在“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这一章,我们看到教育管理部门强化了财政专项的问责机制,给一批项目建设单位亮“红牌”,成为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与管理的亮点。第八个是在“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这一节,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已经占到了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3%。第九个是在“质量监测与保障”这一节,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高职教育质量报告的情况做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点评。第十个是在“服务产业”这一节,介绍了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通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中国通讯服务职业教育联盟的情况,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精神相一致,适应了企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需要。


  记者:报告对于发展中的问题也没有回避。


  马树超:是的,作为第三方,我们指出了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或者说发展方面的十大问题。第一个是发展环境问题,政策不落实、不落地。报告中有多处反映,比如在“生均经费”一节我们专门指出,一些骨干校在建设中,有关部门对建设初期的投入承诺落实存在差距。第二个是财政经费得不到保障。我们在“生均经费”一节专门做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从全国来看,普通本科是高职院校的1.78倍。第三个是中央财政专项预算约束还没有全面实现。如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验收中,有1个省、54个院校、74个专业暂缓验收,反映了预算约束存在问题。第四个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虽然生师比都有所下降,但是部分省份仍高达18∶1。第五个问题是一些办学资源水平评价标准调整滞后的问题。第六个是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下降的问题。第七个是高职考试招生改革的规范有序问题,有的省份步子太快,配套措施难以跟上。第八个问题是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和院校对管理制度的落实存在偏差。比如在本地和本校质量年报中,没有按照要求公布“计分卡”和“资源表”的相关内容。第九个问题是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中,超过60%的院校没有反映技术服务性收入,近40%的院校没有反映社会培训规模相关情况,不知道是没有开展呢,还是没有填写。第十个问题是我们在最后一章专门指出的升本的“五大诱惑”和本科转型带来的“五大压力”。

【微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贤土:报告从四个维度客观论述了2013年高职教育的成就、问题和挑战,对于进一步发展好高职教育具有参考意义。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报告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也使社会其他专业人士和机构独立评价教育成为可能。在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方面,高职人有着自己的努力,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承诺。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刘康:报告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做出的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内容翔实、关注点准、可信度高,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第三方机构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对促进职业院校重视办学质量以及受教育者选择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积极尝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报告客观分析和评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肯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报告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全国高职情况,促进高职进一步健康发展。